剧情潦草、人设崩坏,这锅别给恐龙背 -

来源:人气:787更新:2025-07-10 12:56:16

与1990年代引领特效革命的时代相比,如今的观众早已对各类怪兽形象产生审美疲劳。在《侏罗纪世界:重生》中,若仅以观赏恐龙为主,仍可找到一定的吸引力。影片中出现的异形恐龙设计为怪物猎杀人类的情节增添了新意,尤其是最终登场的"怪头龙"(暂无更贴切的译名),其登场场面颇具哥斯拉式的震撼。相较于前作中沧龙的潜行与霸王龙的IP延续,本片更侧重于展现恐龙本身的魅力。然而,这种对前作叙事框架的突破也带来一定问题:影片刻意剥离《侏罗纪公园》与《侏罗纪世界》系列的影响,试图构建全新的人物关系与行为逻辑,但过度强调创新反而显得生硬。角色行为模式的刻意安排,让部分情节出现违和感,例如某组织不惜投入巨资组建团队前往岛屿采集恐龙血液,却在装备配置上显得过于寒酸,导致观影时产生"大帅点小兵"的错位体验——当精英团队驾驶简陋船只执行高风险任务时,这种反差成为叙事中的明显漏洞。

从《侏罗纪世界3》到《侏罗纪公园》系列,所有涉及人类与恐龙互动的场景都展现出惊人的科技投入。制作团队不惜动用雇佣兵、新型武器系统以及涵盖空中与地面的全方位交通工具,只为在恐龙栖息地获取优势。然而在2025年的《侏罗纪世界:重生》中,主角团的装备却显得异常朴素——仅有的科技亮点是需在十米距离内对恐龙射击的血液收集器,其独特的降落伞回收机制成为视觉焦点。整部电影中,人类阵营的热武器系统仅限于配角手中的枪械与反派的单发手枪,这种近乎赤手空拳的探险方式,与《侏罗纪公园3》中教授被夫妇欺骗上岛的情节形成鲜明对比。当年制作方通过美国海军的赞助,最终由海军陆战队执行抢滩登陆,为人类阵营挽回了尊严。而新作中主角团仅凭信念登岛的设定,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动作场面的冲击力。

电影中特别设计了一个四口之家的支线剧情,当主角团在海上搜寻沧龙时,一位父亲为庆祝大女儿考入大学,决定带着她与年幼的小女儿驾驶帆船从美国启航前往苏里南。船上还有一位令老父亲始终不认同的女婿,他被视作大女儿感情的阻碍。原本只是计划一家四口共同观赏海景的航行,却因某种未知原因偏离了常规航线。而故事背景设定在《侏罗纪世界》恐龙逃逸至人类社会的三十多年后,随着现代气候的剧变,这些史前生物逐渐丧失适应能力,同时遭受疾病侵袭,大部分已灭绝,仅剩少数在特定区域艰难存续。因此,当四口之家在赤道附近海域遭遇沧龙袭击时,几乎全军覆没。幸存者发出求救信号后,意外引来了执行特殊任务的主角团,从而揭开了另一个充满戏剧冲突的角色设定谜题。

为了获得高达一千万美元的报酬,寡姐接受了这项任务。在与反派男(鲁伯特·弗兰德 饰)的交涉中,对方要求她自行寻找搭档。她最终联系上了曾一同在海军陆战队服役的资深战友黑哥(马赫沙拉·阿里 饰)。两人在临行前联手设下陷阱,将原本一千万美元的报酬翻倍至两千万美元,而反派男对此表示认可并达成协议。

从角色塑造上看,这两位人物似乎并不具备高尚的情操,用"劫富济贫"的叙事逻辑也难以成立,因此后续情节中他们的动机呈现显得颇为突兀。尽管影片特意安排了寡姐与黑哥的单独对话场景,双方都清楚恐龙岛属于人类政府明令禁止的区域,前往即构成违法,但最终仍因利益选择违背原则。对话中提及的各自人生困境,勉强为角色行为提供了一定的人性维度解释。在主角团队中,教授男(乔纳森·贝利 饰)的动机显得最为纯粹,他被说服参与行动的理由直白而简单:"你想看野外的恐龙吗?"

事实上,美国人执行特定行为时的动机构建往往呈现出某种模式。在多数情境中,人们要么出于法律规避的考量,要么被利益驱动,亦或是追逐理想,这种动机的单一性常成为叙事的起点。当剧情发展至海上遭遇四口之家的求救时刻,那些曾执着于利益的个体突然消解了功利色彩,集体选择优先救助。反派角色的立场也出现微妙转折——此前他坚持"知情范围越小越好"的说辞,此刻却在面对"船是我的"的宣言时默然退场。对比《公园》与《世界》中更为立体的反派形象,当前叙事中反派的贪婪特质缺乏应有的戏剧张力,而四口之家却意外承担了主要矛盾。老父亲对准女婿的偏见与大女儿对真相的揭示形成张力,随后突如其来的恐龙袭击将矛盾推向高潮,当大女儿坠海的瞬间,准女婿的奋不顾身成为情感转折点。这种刻意设计的反差效应本应使角色更显光辉,但最终的收场却显得仓促——从四口之家的认知觉醒到共同加入逃难群体,人物塑造的深度未能达到预期。值得注意的是,四口之家作为新增角色团体的加入,实质是为弥补主角团人设的单薄,但即便扩充四名成员,角色群像的厚度依然不足。

寡姐与黑哥在最初提出不合理要求,随后在面临人命关天和报酬可能随时消失的困境时,仍选择折返救人。然而,角色缺乏足够的铺垫,导致情节显得突兀。家庭矛盾集中在准女婿身上,其好吃懒做、一路蹭吃蹭喝的行为让观众本以为会迎来人格升华,但最终仍未能实现。在彼此各执一词、缺乏沟通的情况下,剧情继续推进。按照常规叙事套路,角色生死往往早有伏笔,仿佛他们的命运早已注定。例如,匆匆登场的安全顾问、负责瞭望的女配角以及法语老黑,前两位的结局都与棘龙相关,后者则在风神翼龙的袭击中丧生。根据常见设定,黑人角色通常只保留一个。在此背景下,法语老黑的安排自然引人注目,而黑哥因曾在《绿皮书》中亮眼表现,其角色命运也承载了更多期待。

美国电影中往往不会轻易让孩童角色死亡,因此影片中的四口之家也延续了这一传统设定。令人意外的是准女婿这一角色,尽管出场时令人反感,但并未遭遇传统叙事中的'领盒饭'结局,反而平庸却安稳地跟随主角团走到影片结尾。黑哥的处境尤为悲凉,随他出海的三名同伴均在恐龙岛遇难,唯有他幸存至结局。当教授男质疑心机男将恐龙血用于药物研发可能加剧社会不公时,寡姐却坚持认为应当公开这一发现,以造福全人类。

角色人设的前后矛盾在影片中尤为明显,当寡姐首次得知某些情节时,她立即以"你死开"这样的激烈反应表达不满,然而在第二次面对相同情境时,却突然展现出对教授男的质疑态度,主动询问"你说的这事可行吗?"这种戏剧性的转变显然削弱了人物形象的连贯性。

剧本在处理家庭成员行为时也暴露出明显漏洞,四口之家与主角团在海滩分离后,大女儿执意要寻找充气皮艇的举动显得荒诞不经。当老父亲、准女婿和小女儿都目睹到体型庞大的霸王龙躺在大女儿面前时,按理应当立即阻止她继续冒险,但反而是这些角色鼓励她冒险行动,最终导致霸王龙苏醒后追击全家人。这一场景不仅违反基本逻辑,还首次展示了霸王龙具备潜水能力的设定,显然与前作世界观产生冲突。

剧情的反转确实出人意料,但随之而来的情感纠葛也让观众感到困惑。父亲对大女儿的情感始终笼罩在矛盾之中:一方面,他远道而来的举动似乎暗示着某种深沉的关爱;另一方面,却在关键时刻让大女儿独自面对危险。电影设置这两派人物,最终在试验基地重逢时,才回归"怪兽登场"的核心主线——早在影片上映前三个月,"怪头龙"的形象便通过社交媒体引发热议,甚至出现了与霸王龙的实物对比图。这款巨型生物体型堪比小号哥斯拉,六只强壮的爪子令人印象深刻,但其威慑力被分散至其他角色。影片中登场的十余种恐龙中,变异的除了"怪头龙"还有"蝠翼迅猛龙",后者戏份最为密集,其破坏力远超其他物种,甚至能轻松战胜原著中的迅猛龙。

相比之下,“怪头龙”的威慑力主要体现在其手掌挥舞爪子攻击直升机的场景中,撕咬动作轻盈得如同咀嚼口香糖般毫无压力,甚至顺便解决了临阵脱逃的计谋男。它成功将装载恐龙血液的箱子交还给寡姐与教授男,随后在观众以为黑哥牺牲的高潮时刻,再度展现出令人震惊的獠牙攻势。值得注意的是,黑哥为引诱怪头龙所采取的行动堪称低智——既然对方被光源吸引,直接投掷信号弹即可,却执意手持信号弹奔跑,这种矛盾行为让观众感到困惑。电影中煽情的配乐效果更是加剧了这种错觉,仿佛“黑人必死”定律即将再次生效。

影片中“怪头龙”与“蝠翼迅猛龙”的角色塑造与情节编排,显然受到《侏罗纪公园》第一部中霸王龙与迅猛龙概念的启发,毕竟本片编剧大卫·凯普曾参与该系列的创作。而黑哥在关键时刻舍身救人却最终全身而退的桥段,亦与《侏罗纪公园》第三部中那个手持降落伞与风神羽龙斗智斗勇的年轻角色存在相似性。当反派男这一开场时几乎代表“暗世界”的角色轻描淡写地离开舞台,幸存者们以看似随意的对视与微笑收场时,观众难免产生错愕感:故事真的就在此结束了?此外,寡姐与反派男在寻找黑哥准备出海时的对话细节也引发争议,因影片中并未提及他们是否获得报酬,这种设定的模糊性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困惑。最终,主角团队历经磨难却收获的仅是“寂寞”,尽管恐龙血被成功带回,教授男却宣称这将造福全人类。如此草率的人设构建与悬浮的背景设定,显然成为该片叙事上的明显短板。

在2010年代中期,古生物学家通过新的化石发现和研究分析,得出重要结论:棘龙(Spinosaurus)是一种适应水生环境的恐龙,其骨骼结构和足迹特征表明它具有半水生的生活习性。

在《侏罗纪世界》系列第三部中曾强势掌控霸王龙形象的硬核角色,于《侏罗纪世界:重生》中意外转型为生态链中的捕手,与沧龙构建起独特的共生关系——棘龙负责狩猎供给沧龙食用。然而影片对此共生模式的收益分配始终未作明确阐释。整体叙事聚焦于人类重返恐龙岛的冒险历程,带领观众见证各类史前生物的盛况。尽管故事线延续前三部的主线框架,但创作团队明显在向《侏罗纪公园》的经典风格回归,新引入的怪头龙与蝠翼迅猛龙等变异生物成为视觉亮点。影片通过泰坦龙群的俯拍镜头与《侏罗纪公园》原版配乐唤起情怀共鸣,却未能深入探讨"人与自然"的核心命题,仅以"荒野求生"的冒险模式展开叙事。相较于表现力稍弱的《侏罗纪公园》第三部,该片在震撼效果上有所欠缺,例如缺失海军陆战队登陆时展现的"现代武器与远古生物对抗"的戏剧张力。尽管沧龙与霸王龙等角色呈现出精彩戏份,但最终注意力被转向了神秘莫测的怪头龙。值得注意的是,影视作品中的矛盾往往具有多维性,如"人类对恐龙的掠夺"、"灭绝性开发的伦理困境"、"争夺恐龙资源的双重势力"以及"情感羁绊在极端环境下的考验"等主题,但在本片中似乎被弱化或重新定向。

在《侏罗纪公园》与《侏罗纪世界》系列前传中,这些元素的呈现效果仍属上乘。尤其在第三部中,导演巧妙地将《公园》系列的核心角色引入叙事框架,既延续了原有故事脉络,又为IP的阶段性落幕埋下伏笔。从观众情感反馈来看,市场对IP重启的接受度始终较高,但创作团队面临双重挑战:既要避免对前作元素的单一重复,又不能仅依赖怪兽视觉冲击吸引眼球。这种困境源于时代变迁——相较于1990年代革新电影特效的黄金时期,数十年来观众已接触过大量怪兽题材作品,而真正具有深度的故事创作反而成为稀缺资源。因此,若单纯追求恐龙视觉奇观,《侏罗纪世界:重生》依然展现出了不错的制作水准。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