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气:566更新:2025-07-10 12:57:00
或许源于某种误解,原本以为陈思诚将翻拍东野圭吾的悬疑小说《恶意》,然而走进影院后才惊觉,暑期档新片《恶意》与原著并无关联——若说存在某种联系,或许仅限于电影与小说同属悬疑类型,皆以悬念设置和剧情反转为核心看点。
更具体而言,《恶意》与《搜索》《热搜》《不止不休》等作品在题材上展现出相似性,聚焦新闻从业者的职业操守与舆论对个体的侵蚀——正如电影标语所暗示的:“一键封喉”,暗喻键盘的重量。影片采用三次剧情反转与三位被误解的女性角色,呼应忻钰坤导演2023年作品《热搜》中女学生因霸凌跳楼的悲剧。而《恶意》开篇则描绘了一位十来岁患白血病的女孩静静,历经多年治疗仍被媒体塑造成“抗癌天使”的形象,其单亲母亲(由梅婷饰演)则始终陪伴在侧,诠释着亲情与舆论的双重张力。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深夜,年幼的小女孩静静意外从医院天台坠落身亡,与她一同坠落的还有值班护士(由陈雨锶饰演)。面对警方调查,女孩母亲情绪崩溃地指证:她亲眼目睹护士将女儿推下天台。这一指控让案件陷入扑朔迷离的境地,警方在雨夜的监控录像与目击证词之间展开艰难的真相追寻。
护士与母亲之间的冲突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涉案护士被质疑涉嫌病孩谋杀。案件核心疑点集中于动机不明、现场物证缺失以及监控记录异常——警方调查尚未取得实质性成果时,由张小斐饰演的电视台记者却率先曝光了一段视频。值得注意的是,该视频并非案发现场记录,而是偷拍警方与医院取证过程的画面:画面中显示医院天台的唯一监控摄像头在案发时段出现故障,而此前类似案件的监控设备也均出现异常损坏。记者此举显然迎合了公众对悬案的猎奇心理,暗示案件背后可能存在隐藏的真相。舆论发酵之际,自媒体平台接连披露涉案护士的负面信息:其被指患有躁郁症且存在自我伤害倾向;个人生活方面则被曝光有文身、吸烟、参与成人娱乐等争议行为;更进一步,其与医院资深医生的婚外情被疑似知情者拍摄传播,引发原配家属到医院对峙的后续事件。
当媒体接连报道,作为旁观者你是否也会被舆论裹挟?面对如此戏剧化的指控,是否会在缺乏证据的情况下迅速将护士与“杀人犯”划上等号?现实中的场景真实得令人窒息,仿佛只需闭上眼睛便能重现场景。最终,舆论焦点凝聚于这位护士身上,被贴上“邪恶女护士”的标签,其背后却是一场因婚外情纠葛引发的悲剧。
恶女一号的设定悄然反转:原本被塑造成反派的护士,实则在事件中展现出职业操守。当护士的挚友曝光一段关键视频后,真相浮出水面——手术后的女孩因翻身导致氧气面罩脱落,母亲在慌乱中试图为其重新连接管路,却因过度紧张而停滞数秒,最终由护士安抚完成操作。这段视频引发舆论风暴,评论区再度沸腾,有人揭露母亲才是「虎毒食子」的恶人,至此「恶女二号」身份揭晓:这位母亲对亲生骨肉展现出令人发指的冷漠与伤害。
《恶女二号》延续了悬疑片的经典叙事框架,但显然创作者深知单一反转已无法满足现代观众的期待。影片在节奏把控上颇具巧思,适时引入第三位关键人物——电视台记者、热门节目《夜话》的主持人张小斐。这位角色展现出了复杂的人性维度,她既是推动女孩成为"抗癌天使"的媒体使者,也是为单亲母亲筹措医疗费用的公益倡导者。然而更令人震惊的是,她同时揭露了护士的婚外情事件,以及单亲母亲擅自拔除呼吸机的真相。这种巧妙的叙事策略让张小斐的角色兼具神性与魔性,通过精心设计的舆论事件,实现了每日上演不同反转的流量奇迹,既展现了媒体的双刃剑效应,也深化了对人性善恶的探讨。
《唐人街探案3》中三个女性角色的"恶女"标签引发热议,这恰是陈思诚导演惯用的热搜制造手法——正如他深知热搜的时效性犹如朝露般短暂,而要让某个话题从热搜榜单消失,最有效的策略就是推陈出新制造新的热点。影片被指存在"厌女"情节,此次集中呈现三位"恶女"更让观众在豆瓣评论区激烈争论,认为男性角色始终是隐忍的正义化身,所有矛盾最终都归咎于女性的"恶"。这种解读存在偏差。
影片中男性角色确实呈现出普遍的道德优越性,但三位女性的塑造并非刻意构建反面典型。三次剧情转折实质上是在揭示一个悖论:当人们给某个女性贴上"恶女"标签时,实际上是在批判其过高的道德标准。这种标准高到即便面对微小的伦理瑕疵,也会陷入自我否定的深渊,甚至不惜以极端方式寻求心灵救赎。护士小姐的私德问题实属情有可原,她在信息不对称的暧昧关系中成为第三者,最终陷入自我毁灭的躁郁状态。
单身母亲的困境同样值得体谅,她在长期照顾重病女儿的压力下,面对女儿承受的苦难产生无力感,甚至萌生放弃治疗的念头。这种脆弱时刻(相信每个父母都能理解)被外界无限放大,最终演变为对母性的道德审判。而新闻记者的遭遇更显荒诞,她在揭露医疗黑幕后遭威胁撤稿,最终在争执中遭遇意外,采访对象身亡、记者流产。这场意外的代价却让记者背负永恒的道德谴责,其痛苦程度已超越生理创伤,成为社会性死亡的隐喻。
观影后不禁感慨,那些看似完美的角色往往因过度坚持道德而显出缺陷——反观如今毫无底线的自媒体和主播,他们肆意传播虚假信息、追逐流量红利,却从不反思、忏悔,更不会因道德困境而自我牺牲。最深的恶意在于,当以新闻人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个故事,真相便呈现出另一层面貌:同一家电视台内部竟同时存在着两股力量——一派虽身处流量漩涡却始终坚守基本操守,在道德与商业之间艰难求索;另一派则完全以数据为信仰,只在乎传播速度与点击量。而当主编怒斥前者 '你们为何如此清高?' 时,实则揭示了更残酷的现实——所谓的道德坚守,不过是依赖流量逐利者的生存基础。
电视剧《XXX》中,张子贤饰演的电视台主编角色引发诸多讨论。尽管部分从业者认为该剧存在内容浅显的问题,例如资本运作层面的热搜操控现象未被呈现,科技应用方面缺乏对Deep seek与deep fake技术的探讨,但其揭示的新闻伦理困境颇具现实意义。相较于"舆论会杀人"这类已被广泛认知的议题,影片更精准地指向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深层矛盾。心理学实验已多次证明人类非理性特质:当被暗示"有人羡慕你的生活"时,大学生消费奢侈品倾向显著提升;对打工人而言,商品标价越高,其满足感越强,即使价格标注存在随意性。普林斯顿大学的"烟雾房间实验"显示,群体环境下75%的受试者会放弃求救,这种集体沉默现象印证了灾难旁观者心态的存在。更值得注意的是"撞车记忆实验",当描述语从"撞上"改为"擦上",受试者的心理预估车速会下降20公里/小时,这揭示了语言对认知的深刻影响。此外,斯坦福监狱实验所展现的系统性堕落,也佐证了群体行为可能引发的道德危机。因此,在追求流量的时代,新闻从业者更需要坚守职业底线。影片中张小斐饰演的记者形象正是这种价值的体现:她在追逐热度的同时仍保持良知,其内心的挣扎正是对职业操守的坚持。相较之下,那些毫无反思的流量追逐者,则沦为舆论的推波助澜者。笔者认为,影片结尾张小斐选择辞职的情节值得商榷,毕竟在信息洪流中坚持新闻理想,恰是抵挡异化力量的重要防线。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