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显眼包”》:幽默是历史的通行证 -

来源:人气:555更新:2025-07-11 12:33:11

博物馆的陈列如同舞台表演,总有一尊文物占据中央展柜的C位,其余则以群展形式环伺四周。那些被赋予生命、历经时光淬炼的精品常被冠以“镇馆之宝”的称号,吸引着无数驻足凝望的目光。而那些沉睡于边角的普通器物,是否在铸造之时就注定被轻视?当观众的视线终于从耀眼的主角移向这些被忽视的存在,才发现它们用尽毕生力气传递“比心”的信号,绽放出超越八颗牙的灿烂微笑,甚至因千年后的重逢而泛起泪光……

当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那些被时光掩埋的“闲笔”重新浮现于世人眼前,我们仿佛跨越千年与那位画师展开对话。部分文物如同文明的火种,肩负着传承历史重任;而另一些文物则似穿越时空的信使,以无声的笔触与当代人进行着跨越时空的闲聊。

当山西博物院金代砖雕上的杂剧演员在八百年后隔着展柜对观众露出“略略略,歪比巴卜”的鬼脸时,跨越时空的对话在展厅中悄然展开。央视纪录频道热播的《馆藏“显眼包”》以生动镜头捕捉到,那些曾被历史尘封、隐匿于庄重叙事之外的文物配角们——唐代俳优、唐代魔术师、敦煌壁画里的画师——纷纷崭露头角,成为聚光灯下的主角。

关注“显眼包”现象,实则是文化自信的自然延伸。长久以来,对“国之重器”的崇拜往往折射出一种文化安全感的投射——我们习惯于通过象征权力与技艺巅峰的“肌肉”型文物,来印证文明的辉煌与分量。这种认知虽构成文化自信的底色,却未能涵盖全部维度。《馆藏“显眼包”》的走红恰恰揭示了文化自信正在经历质的蜕变:当人们不再执着于用历史的宏大叙事证明自身,反而开始以更从容的姿态关注那些承载人性温度的细节。例如山西博物院中那个凝眸含笑的金代杂剧演员,他的存在超越了材质与工艺的桎梏,以最质朴的方式诠释着人类永恒的情感诉求。关注这些看似“潦草”的配角,本质是回归对历史中鲜活生命的体认,重新确立“人”在文明进程中的核心价值。

这份底气,更源于我们能以平等且略带诙谐的态度,与历史展开充满人文温度的对话。在纪录片中,亚丑钺不再以庄重姿态示人,而是被戏称为"老天爷追着喂饭的流量圣体",成为令人忍俊不禁的"撞脸"尴尬选手。

这种解构,本质上是对历史价值的重新审视,而非对其神圣性的否定。通过剥离附着其上的繁复象征,我们得以回归到它作为古代匠人用技艺与情感塑造的载体本真。当今人与之沟通时,语言已然褪去严肃的学术姿态,转而采用"老铁们"、"家人们"这样接地气的表达,或是"比心"、"社恐打工人"这般充满现代共鸣的词汇。这种关注焦点的嬗变,从彰显力量到传递温度,从敬畏神性到贴近人性,恰恰体现了文化自信的深层升华。它昭示着我们不再执着于用"曾有多么伟大"来构建历史叙事,而是以从容心态欣赏"如何生动存在过"的文化印记。

《馆藏“显眼包”》的创作团队由中国传媒大学的00后学生组成,他们试图挖掘那些被历史掩埋的微弱光芒:壁画角落里昏睡的马夫、放任自流的倔强驴子、以及被老师训斥后仍在课桌下偷懒的学生。这些曾被视为艺术瑕疵的随意涂鸦,如今成为了被压抑个体生命在缝隙中艰难喘息的见证,是画师们在繁忙间隙对自我存在的本能回应。

当代年轻创作者聚焦于历史中的“无名者”,实则传递着一份独特的宣言。在信息爆炸与个体意识觉醒交织的00后群体中,对“被看见”与“被命名”的渴求与不安根植于成长经历。他们以行动解构既定的标签体系,推崇个体价值的多元表达。当追溯历史时,目光自然穿透那些被历史书写者赋予光环的“主角”,转而凝视那些默默承载文明重量的“配角”——校书吏在典籍深处勾勒文明轮廓,画师在契约约束下勾勒艺术灵魂,灯匠以无名之手点亮千年智慧,陶工在泥土中塑造时代悲欢。这些被遗忘的创造者,恰恰构成了文明演进中最真实的肌理。

关注那些被宏大历史叙事所遮蔽的"小人物"与"小创作",实质上是在挖掘历史中的温情片段,更是在历史的映照中探寻个体作为创造者的价值共鸣。这些跨越时空的"显眼包"身上,往往寄托着与当代人同样渴望表达、渴望被理解的生命冲动。每一代人之中,都存在着不甘沉寂的创造者,他们的存在揭示了一个更为宏大的历史真相:璀璨的文明星河并非由寥寥几颗孤星构成,而是无数无名微光汇聚而成的浩瀚图景。无论是敦煌壁画中未留名的灵动笔触,还是西晋墓葬里青瓷俑凝固的工匠智慧,抑或西汉铜釭灯暗藏的环保构思,都在诉说着一个永恒的命题——每个时代都孕育着独特的创造力、诙谐精神与生活智慧,它们如同暗夜中的萤火,在历史长河中默默闪烁。

纵使那些载入史册的巨擘名垂千古,文明真正的脉络却往往由无数平凡时刻悄然勾勒。在时光长河中,是无名工匠手中粗糙的刻刀、是市井百姓日常的巧思妙想、是千千万万普通人在各自角落里笨拙而执着的创造,共同构筑起人类文明最真实的肌理。当人们伫立于博物馆展柜前,与金代戏俑的诙谐表情、西汉铜灯的浪漫手势、獬豸铜像的紧张神态相视而笑时,这种跨越千年的共鸣,恰似一场无声的同盟仪式——那些被历史铭记的光辉时刻,实则由无数微小的"显眼包"瞬间串联成璀璨星河。

那些为文物注入“显眼包”灵魂的无名工匠们,其留下的狡黠鬼脸、生动涂鸦与憨态可掬的灯盏,实则是将旺盛生命力熔铸于冰冷器物的匠心表达。在严苛的等级制度下,在神圣的宗教殿堂中,在庄重的青铜礼器创作领域,他们始终保持着对生活温度的执着守望。这些看似漫不经心的细节,实则是历史长河中最为珍贵的生存智慧——以有限空间承载无限趣味,用平凡笔触勾勒人性光辉。当学生创作团队以后现代解构视角重新诠释这些文物时,让獬豸神兽自嘲"兼职太多忙到崩溃",将西晋校书吏称作"面对面的同事",表面的戏谑背后暗含着跨越时空的共鸣。这种解构不是对传统的亵渎,而是以当代幽默语汇激活古老文明基因的创造性对话,最终形成对先辈“心眼明亮”的现代致敬。

在《馆藏“显眼包”》这部作品中,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冷冰冰的时间线与事件节点,而是呈现出感人至深的人文温度:它由无数怀揣奇思妙想、热爱生活、时而用调皮方式表达喜悦的平凡人共同书写,构成了沸腾的文明演进轨迹。后现代主义的解构在此刻完成了其最动情的使命——并非肢解传统,而是以创新表达形式,向历史深处那些勇于彰显个性、心灵澄澈的创造者们传递最真挚的敬意与最鲜活的传承。这种叙事方式本身,正是00后创作团队对历史精神最生动的诠释:以契合时代特征的“显眼包”手法,印证着幽默感、想象力与生活热情,构成了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文明光芒。“显眼包”击掌“显眼包”,既是历史温情的回响,亦是跨越代际的默契呼应,更在文明长河中点亮了一盏永不熄灭的温暖明灯。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