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如何打破“爽疲劳”困局? -

来源:人气:60更新:2025-07-11 18:12:06

过去,微短剧领域一度被视为内容创作的“新蓝海”,凭借其快节奏、情绪冲击力强以及制作门槛低的优势,迅速吸引大量用户和资本,掀起前所未有的流量热潮。但在这场热闹背后,行业深层次的问题逐渐显现。如今,身处行业前沿的微短剧创作者们正被一种普遍存在的焦虑情绪所困扰。这种焦虑并非毫无根据,而是根源自行业高速扩张后显现的结构性矛盾与发展瓶颈。在第三届北京网络视听 art 大会“微短剧高质量发展主题研讨”现场,北京点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李江指出,高度同质化的内容已导致用户出现明显的“爽感疲劳”。早期的核心用户群体已对程式化叙事产生疲态,‘开头即知结局’的现象频现,付费转化率持续走低。爱奇艺高级副总裁杨海涛也坦言,平台每周收到来自各地的超千部剧本,但实际签约数量极少,其核心症结仍在于‘同质化现象极其普遍’。

随着粗放式扩张所带来的红利期逐渐消逝,行业内普遍面临增长瓶颈与盈利模式的可持续性挑战。这种焦虑标志着过去依赖快速获取流量的粗放运营模式已难以为继,迫使平台、内容制作方及创作者必须共同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唯有通过提升内容质量、优化制作流程、深化用户洞察,才能构建真正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过去一段时间,微短剧行业的核心法则建立在快节奏、强冲突与极致爽感之上。李江所言的第一阶段红利期,正是这种逻辑下的黄金时代:通过将网络文学简单改编,借助投流手段实现'剧找用户'的精准触达,让观众被动接受情绪价值的变现。然而,当行业沉浸于快速扩张的热潮时,用户对'爽感'的审美疲劳已悄然显现。杨海涛指出,街头访谈显示即便是核心用户群体,如三四线城市的中年男性观众,也开始出现'一看开头就知道结局'的审美倦怠。从供给端来看,平台每周接收超千部剧本,但签约率却维持在2%-3%的低位,印证了旧有创作模式的失效。空洞失真、缺乏现实基础的内容逐渐被市场淘汰,这场用户觉醒与行业洗牌迫使创作必须经历深层转型。李江认为,微短剧已从流量驱动的叙事阶段,进化至影视化表达的新阶段。如果说第一阶段是通过脸谱化角色推动戏剧性冲突,那么第二阶段的核心突破在于以事件驱动人物塑造。他以《好一个乖乖女》的案例说明:该作品虽未呈现奇幻情节,但通过事件反向刻画人物特质,突破了传统人设服务于剧情的创作范式。这种对人物心理的深度挖掘,使其获得1.1亿小时的播放量。观众逐渐从单纯的情绪刺激转向情感共鸣的深度体验,标志着微短剧开始向影视艺术的本质回归。

然而,真正的精品化发展并未止步于此,行业参与者正将目光转向更具深度与广度的第三阶段——社会价值期。当前,以四川方言展现市井温情的《家里家外》、通过精巧叙事传递民族情感的《逃出大英博物馆》、聚焦乡村法官职业精神的《法官的荣耀》等作品,正在引发广泛社会共鸣。究其根源,恰在于这些作品突破了个体情感的局限,将具体人物故事升华为对时代精神的凝视、对社会现实的探讨以及对文化传承的坚守。

正如李江所言:“当微短剧发展至这一阶段,其影视化特质与真正意义上的精品化属性便会清晰呈现。这种创作已超越单纯的情绪表达,进阶为具有时代共鸣的情怀输出,触发广大观众与用户的价值观共振。”这一从“流量驱动”转向“价值深耕”的转型,标志着微短剧产业迈向成熟的关键转折。创作者需在精于构建吸睛情节的同时,更应兼具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洞察与对人物形象的立体塑造能力。唯有实现内容质量与艺术深度的双重提升,微短剧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确立独特而稳固的定位,开辟可持续发展的内容生态。

微短剧行业实现精品化转型需突破单一创作者驱动的局限,构建系统化、规模化与专业化的内容生产体系。平台作为核心推动力量,正通过三大举措重塑产业生态:其一,建立阶梯式激励机制,对制作团队、创作人才及IP源头实施差异化奖励,其中制作厂牌最高可获500万元扶持,创作者个人奖金额度达100万元;其二,制定标准化制作流程,规范内容生产各环节;其三,开放核心资源支持,形成可持续的内容孵化闭环。腾讯在线视频影视内容制作部副总经理李啦指出,平台通过'双轮驱动'策略——即政策引导与资金激励——已促成多家合作机构激活百万级奖励机制,该体系旨在为优质内容提供稳定且可观的收益保障,推动行业向高质量方向发展。

杨海涛指出,爱奇艺的创作方向正由短视频表达向微剧影视化表达转型,其中一项关键策略是通过IP改编解决行业同质化问题。据悉,平台目前已储备近3万部小说IP,并在爱奇艺APP内设立专门的"小说频道",该频道下的"微剧IP改编专区"已全面开放,供创作者进行内容挑选与改编。其推出的首部IP改编微剧《成何体统》在上线后取得显著成效,在爱奇艺各品类中每日拉新数据均位列前三。此外,平台通过"精品短剧百部计划"及更具战略性的"短剧大剧计划",持续强化对"制作精良"、"系列化开发"和"题材创新"的精品化标准。

抖音集团通过优化组织架构,彰显了对微短剧精品化发展的战略布局。据抖音集团短剧版权中心策略负责人王晨披露,该集团已于5月29日组建专门的微短剧版权中心,整合抖音短剧与红果短剧原有团队资源。这一调整的核心目标在于提升内容制作水准,强化对优质内容创作者及合作方的扶持体系。通过统一版权中心向旗下多平台进行内容分发,抖音集团为合作伙伴构建了更高效的内容传播机制及更丰富的商业变现路径。其中"辰星计划"与"果燃计划"作为两大核心扶持项目,推动精品内容生产。王晨透露,在这两个计划的助力下,截至2025年6月,抖音集团已上线逾150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微短剧作品,包括《夫妻的春节》《法官的荣耀》等,其中多部作品获得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的官方推荐与荣誉表彰。

李江从商业模式变革的视角,进一步阐述了生态协同中的重要环节——免费模式如何助力内容精品化。他提到,传统依赖流量投放的付费模式导致内容呈现节奏必须紧凑,压缩了叙事空间。而随着免费模式的普及,创作者获得新的可能性:用户能够持续观看完整内容,不必急于吸引注意力,从而拥有更多时间深入铺陈情节逻辑、埋设叙事伏笔及塑造立体人物。这种转变直接催生了河马剧场、红果短剧等平台精品内容的崛起。平台方通过规则制定、资源开放、激励机制与分发优化等系统性举措,正在为追求内容品质与社会价值的创作者及制作公司,搭建突破同质化困境的可行路径。

微短剧的精品化之路将通向何处?随着创作水平的提升及产业协同效应的显现,其未来已超越单一平台的流量竞争,正朝着多元化生态体系演进。在内容生产端,技术创新驱动着制作流程的革新,AIGC技术的应用已初现成效。李江指出,未来3至5年间,微短剧平台或将经历从PGC(专业生产内容)到OGC(组织生产内容)乃至UGC(用户生产内容)的转型,当前已有大量创作者通过AI技术实现剧本创作、内容生成及后期制作的全流程操作,单人团队即可完成制作周期。

这一变革不仅提升了创作效率,更可能催生全民创作的新格局。郭靖宇在介绍新作《烟雨神游记》时强调,该剧既延续传统叙事框架,又融入前沿科技元素,其中关键角色由AI生成,形成真人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他预测这种创新模式或将成为微短剧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通过科技赋能赋予经典故事全新生命力,推动内容形态的迭代升级。

当前,"微短剧 "模式已广泛渗透至各行业领域。这种将微短剧内容与社会现实深度结合的创新形式,正在发挥愈发重要的作用。例如通州文旅推出的《祈安澜》不仅成功入选"北京视听重点文艺精品项目",更跻身"短剧游北京"创作计划,成为城市推广的新标杆;深圳卫健委联合创作的《重寻星光》则聚焦特殊群体,展现了微短剧的社会关怀属性。正如李江所指出的:"微短剧正以强大的创新动能开启跨界融合新纪元,既助力地方文旅发展、塑造城市品牌,也通过知识科普搭建大众学习新桥梁。同时,它承载着本土文化精髓,为文化出海开辟新路径。"在国际化布局方面,该模式展现出显著成果。李江透露:"我们孵化的DramaBox作为面向全球的微短剧客户端,去年荣获谷歌应用商店推荐,其在多地区的下载量已超越Netflix与TikTok等传统平台。"而文化输出的核心在于深化内涵传递,王晨以《重回永乐大典》为例说明:"这部国内首部聚焦古籍保护的微短剧已列入国家广电总局'2024年国庆档推荐片单'和'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年度片单',完美诠释了微短剧讲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示范价值。"李江进一步表示:"我们致力于将这一新兴业态推向海外市场,让全球观众通过微短剧感知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从技术革新到现实需求对接,再到全球市场拓展,三大方向协同推进,正在构建以精品化为内核的未来蓝图:微短剧将突破"短"的局限,演变为融合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社会服务及国际传播的综合性内容形态。这场由精品化引领的产业变革,或许才刚刚拉开序幕。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